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32740-2016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的术语和定义、长期采样地设置与管理、监测指标与

方法、质量控制、监测人员、设备和环境、数据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土壤的长期定位监测,也适用于人工林、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

的长期定位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091 常规控制图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 17297 中国气候区划名称与代码 气候带和气候大区

GB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T 18834 土壤质量 词汇

GB/T 20483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GB/T 20533 生态科学数据元数据

DZ/T 0059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1:10万~1:50万)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LY/T 195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NY/T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249 中国河流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83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生态系统 forest ecosystem

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3.2

草原生态系统 grassland ecosystem

在亚干旱、亚湿润和湿润地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占优势,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的生物群落及

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3.3

荒漠生态系统 desert ecosystem

在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由旱生或超旱生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及其干

GB/T 32740—2016

旱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3.4

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由水生和陆生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以及持续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注: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类型。

3.5

长期采样地 permanent plot

用于开展长期监测的、能反映所在地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的最小面积的样地。

3.6

缓冲区 buffer area

为缓冲人类活动对长期采样地的影响,在长期采样地周围设立的保护区。

3.7

样方 quadrat

用于调查和采集土壤样品的有限面积的样地。

3.8

样点 sampling point

样方内实施土壤监测采样的地点。

3.9

土壤混合样品 soil composite sample

在样方表层(深度低于20 cm)
采集10个点到20个点的等量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形成的土壤

样品。

3.10

土壤剖面样品 soil profile sample

按土壤发生学特征或者固定深度,将表土垂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多点

取样,按发生层或深度分别混合均匀组成的一系列能代表各层次性状的土壤样品。

3.11

枯枝落叶层 litter layer

覆盖于森林矿质土壤上,由凋落的植物地上部分器官及其不同程度腐解物构成的,具有极高有机碳

含量的表层。

3.12

草毡层 sod layer

在寒冷温带气候条件下或者高寒草甸植被下,由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成的,具

有高有机碳含量和一定弹性的毡状表层。

3.13

泥炭层 peat horizon

覆盖于湿地矿质土壤上,由湿生、水生植物凋落物经泥炭化过程形成的有机物分解很差的粗腐殖

质层。

3.14

生物土壤结皮 biological soil crust

由隐花植物如蓝藻、荒漠藻、地衣、苔藓类和土壤中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

根和分泌物等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一个复合的生物土壤层。

GB/T 32740—2016

4 长期采样地的设置

4.1 基本原则

长期采样地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土壤类型代表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下发育的典型类型,与所在地区的生物气候带

特征一致;


内部状况均一,不跨越土系以及不同的群落类型;空间上不跨越道路、沟谷和山脊;

—— 四周设置缓冲区;

——具有长期观测的可操作性,便于及时获取数据,交通应满足野外观测的基本需求。

4.2 样地设置

4.2.1 样地围取

长期采样地的围取应遵循以下要求:

—— 应使用 GPS
(或经纬仪和高度表)、罗盘、测绳和皮尺根据地形确定样地边界,顺次围取,最后

一条边到达原点的闭合差不应超过样地周长的1%。

——边界应通过在拐点上埋设条石或 PC 管来标识。

4.2.2 森林生态系统

4.2.2.1
天然林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应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4.2.2.2
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应保证人工林类型和立地类型的代表性。

4.2.2.3 长期采样地的面积为1 hm²,
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或根据地形设置为由多个规则样方组成
的不规则形状样地。

注:由于森林常分布于山区,上述面积指投影面积(水平面面积),实际面积应根据坡度进行校正。

4.2.3 草原生态系统

4.2.3.1
长期采样地的设置应考虑人类活动,如围封、放牧、割草、施肥等的影响,避免管理方式随意

变更。

4.2.3.2 长期采样地形状应为正方形,面积为100 m×100
m(1hm²)。

4.2.4 湿地生态系统

4.2.4.1
长期采样地应保持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不应设置在易受人类干扰和动物破坏的

地方。

4.2.4.2 长期采样地形状应为正方形,面积为100 m×100
m(1hm²)。

4.2.5 荒漠生态系统

4.2.5.1
长期采样地应远离人畜频繁活动区,以及在监测期内容易受到农业开发或工业生产影响的

地段。

4.2.5.2
长期采样地不应设置在鼠害严重、易受风蚀或沙埋的地方,四周100 m
范围内不应有大的风蚀 区,不应处在流动沙丘的下风向。

4.2.5.3 长期采样地形状应为正方形,面积为100 m×100
m(1hm²),如受地形限制而达不到上述标

准,应保证在50 m×50 m 以上。

GB/T 32740—2016

4.3 样方设置

4.3.1
应将长期采样地划分为适当大小的样方。根据样地内部地形和土壤理化特征空间变异的情况,
选择 A.1~A.3 规定的一种方式进行设置。

4.3.2 森林和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的样方为10 m×10m
的正方形,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采

样地的样方为1 m×1m 的正方形。

4.3.3
每次用于表层土壤监测的样方数量应不少于6个,用于剖面土壤监测的样方数量应不少于3个。

4.4 样点设置

4.4.1
应在确定的采样样方中每个样方采集一个土壤混合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

4.4.2
土壤混合样品应由10个~20个表层采样点混合而成,土壤剖面样品应由6个~8个采样点按深
度分别混合而成。

4.4.3 采样点的布设按 LY/T 1952 规定的方法进行。

4.5 土壤空间变异调查

4.5.1
长期采样地确定前应进行土壤空间变异调查,调查的土壤属性至少包括土壤质地、pH
和 有 机质。

4.5.2 采用系统网格法(见 A.4) 或样线法(见 A.5)
采集50个~100个土壤混合样,分析土壤的理化性
质,绘制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图。发现异常值时,应避开设置样方;异常区域过多无法避开时,应舍弃。如
土壤空间变异有规律,应按分区随机划分法(见 A.3) 设置样方。

5 长期采样地的管理

5.1 长期采样地的本底调查

长期采样地确定后应进行本底调查,在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者示意图上标明长期采样地及
采样小区的完整设置,填写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见表B.1~ 表 B.3)。
长期采样地本底调查的各

类指标见表1。

1 自然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本底调查指标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生物多样性

动植物编目、数量

植物群落特征

群落的种类组成、成层结构、各层优势种

土壤动物“

类别、名称、数量

0~20

土壤微生物群落

结构

类别、数量、比率

0~20

土壤矿质全量

SiO₂ 、Fe₂O₃ 、Al ₂O₃ 、TiO₂ 、MnO、CaO、MgO、K₂O、

Na₂O、P₂O₅ 、烧失量

0~10、10~20、20~40、40~60、

60~100*

土壤全硫

0~10、10~20、20~40、40~60、

60~100*

GB/T 32740—2016

1 ( 续 )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土壤微量元素全量

铁、锰、铜、锌、硼、钼

0~10、10~20、20~40、40~60、

60~100⁶

土壤污染元素全量

镉、铬、铅、镍、汞、砷、硒

0~10、10~20、20~40、40~60、

60~100°

土壤剖面调查

土壤剖面描述、土壤发生层次划分、土壤类型

0~120°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主要土壤动物名称参见附录C。

通常土壤剖面采样按固定深度进行,当土壤特殊发生层次出现时以不跨越发生层次为准;土层较薄时采集到 母质层或潜水层;土壤表层出现枯枝落叶层、草毡层、泥炭层、生物土壤结皮或发生层次明显时,应对剖面采样

层次进行调整。

发生层发育明显的土壤,其剖面层次根据发生层划分,无明显发生层时按剖面采样的固定深度划分和描述;土

层较薄时调查到母质层或潜水层;土层深厚时调查深度为120 cm。

5.2 长期采样地的管护

5.2.1 管理方式

具有完善的保护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应长期保持不变。受人为管理控制的长期采样地,
应根据观测和研究目的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人工林地应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人工草地应控制放

牧、割草和施肥强度。

5.2.2 缓冲区

长期采样地的缓冲区应按以下要求设置:

——长期采样地的外围应设置缓冲区。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的缓冲区宽度为长期采样地短边宽度的1倍~2.5倍,且不小于

50m; 草原、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的缓冲区宽度为100 m。

——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缓冲区四周应设置界桩及警示标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长

期采样地缓冲区四周应设置围栏及警示标志。

5.2.3 样地巡视

应定期以及在破坏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巡视样地,及时维护界桩。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应

避免由于日常监测和土壤采样破坏地表产生的风蚀区。

5.2.4 特殊事件处理

应将长期采样地上发生的特殊事件(如人类破坏性活动、动物破坏、自然灾害等)记录在样地管理信

息表中(见表B.4)。

6 监测指标

6.1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各类土壤监测指标见表2~表3。

GB/T 32740—2016

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表层)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枯枝落叶层"

厚度、有机质、全氮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速效养分

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0~20

1次生长季动态/5年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 换性钾、交换性钠、交换性氢d、交换

性铝

0~20⁶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动物 ·

类别、名称、数量

0~20

1次/5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类别、数量、比率

0~20

1次/5年

无枯枝落叶层时不必进行此项指标监测。

b.0cm~20 cm是指枯枝落叶层以下矿质土层的深度。

生长季动态指生长季中每月监测一次。

碱性和中性土壤地区不必监测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主要土壤动物名称参见附录C。

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剖面)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碱度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钾、pH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

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根系生物量

根干重

根据根系分布深度确定

1次/5年

通常土壤剖面采样按固定深度进行,当土壤特殊发生层次出现时以不跨越发生层次为准;土层较薄时采集到

母质层或潜水层;土壤表层出现枯枝落叶层或发生层次明显时,应对剖面采样层次进行调整。

b颗粒组成测定>2mm砾石含量、2mm~0.05 mm砂粒含量、0.05 mm~0.002mm粉粒含量、<0.002 mm黏

粒含量。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6.2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各类土壤监测指标见表4~表5。

4 草原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表层)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草毡层"

厚度、有机质、全氮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速效养分

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0~206

1次生长季动态/5年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

碱度

有机质、全氮、pH

0~20*

1次/年(8月~11月采样)

全磷、全钾

0~20°

1次/2年~3年(8月~11月采样)

GB/T 32740—2016

4 ( 续 )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

阳离子交换量

0~20⁶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容重

0~20⁶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可溶性盐d

全盐量

0~2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动物c ·f

类别、名称、数量

0~20

1次/5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类别、数量、比率

0~20

1次/5年

无草毡层时不必进行此项指标监测。

b0 cm~20 cm是指草毡层以下矿质土层的深度。

生长季动态指生长季中每月监测一次。

d 此项指标只在盐碱土和有潜在[盐渍化](https://siduwenku.com/search?f=new&wd=%E7%9B%90%E6%B8%8D%E5%8C%96)风险的地区测定。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主要土壤动物名称参见附录C。

5 草原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剖面)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碱度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钾、pH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颗粒组成°、容重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根系生物量

根干重

0~10、10~20、20~30、

30~40

1次/5年

通常土壤剖面采样按固定深度进行,当土壤特殊发生层次出现时以不跨越发生层次为准;土层较薄时采集到

母质层或潜水层;土壤表层出现草毡层或发生层次明显时,应对剖面采样层次进行调整。

颗粒组成测定>2mm砾石含量、2mm~0.05 mm砂粒含量、0.05 mm~0.002 mm粉粒含量、<0.002 mm黏

粒含量。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6.3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各类土壤监测指标见表6~表7。

6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表层)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草毡层

厚度、有机质、全氮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泥炭层

厚度、有机质、全氮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速效养分

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0~10、10~206

丰水季和枯水季各1次/2年

土壤酸度

pH

0~10、10~206

丰水季和枯水季各1次/年

GB/T 32740—2016

6 ( 续 )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

换性钾、交换性钠

0~10、10~206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电导率

0~10、10~20

1次/2月

容重

0~10⁶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0~10、10~206

1次/月

土壤动物° ·d

类别、名称、数量

0~20

1次/5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类别、数量、比率

0~20

1次/5年

无草毡层或泥炭层时不必进行对应指标的监测。

b0cm~10cm、10cm~20 cm是指草毡层或泥炭层以下矿质土层的深度。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主要土壤动物名称参见附录C。

7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剖面)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碱度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钾、pH

自然发生层或0~10、10~

20、20~4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颗粒组成*、容重

自然发生层或0~10、10~

20、20~4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微量元素全量

铁、锰、铜、锌、硼、钼

自然发生层或0~10、10~

20、20~4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污染元素全量

镉、铬、铅、镍、汞、砷、硒

自然发生层或0~10、10~

20、20~4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可溶性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碳(DOC)、可 溶性有机氮(DON)、可溶

性有机磷(DOP)

自然发生层或0~10、10~

20、20~40°

丰水季和枯水季各1次/年

土壤根系生物量

根干重

0~10、10~20、20~30、

30~40

1次/5年

通常土壤剖面采样按固定深度进行,当土壤特殊发生层次出现时以不跨越发生层次为准;土层较薄时采集到

母质层或潜水层;土壤表层出现草毡层、泥炭层或发生层次明显时,应对剖面采样层次进行调整。

颗粒组成测定>2mm砾石含量、2mm~0.05 mm砂粒含量、0.05 mm~0.002 mm粉粒含量、<0.002 mm黏

粒含量。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6.4 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各类土壤监测指标见表8~表9。

GB/T 32740—2016

8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表层)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生物土壤结皮"

厚度、有机质、全氮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速效养分

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0~20⁶

1次生长季动态/5年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碱度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

0~2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

阳离子交换量

0~20⁶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地表风蚀/风积状况

风蚀深度或风积厚度

每年风期观测,1次/月

土壤物理特征

颗粒组成"、容重

0~2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可溶性盐

全盐量

0~2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动物

类别、名称、数量

0~20

1次/5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类别、数量、比率

0~20

1次/5年

无生物土壤结皮层时不必进行此项指标监测。

b0cm~20cm是指生物土壤结皮层以下矿质土层的深度。

生长季动态指生长季中每月监测一次。

d颗粒组成测定>2mm砾石含量、2mm~0.05 mm砂粒含量、0.05 mm~0.002mm粉粒含量、<0.002 mm黏

粒含量。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主要土壤动物名称参见附录C。

9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标(剖面)

指标

项 目

测定层次/cm

测定频率

土壤全量养分和酸碱度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钾、pH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物理特征

颗粒组成"、容重

0~10、10~20、20~40、

40~60、60~100*

1次/5年(8月~11月采样)

土壤根系生物量

根干重

根据根系分布深度确定

1次/5年

“ 通常土壤剖面采样按固定深度进行,当土壤表层出现生物土壤结皮或发生层次明显时,应对剖面采样层次进

行调整 。

b 颗粒组成测定>2mm砾石含量、2mm~0.05 mm砂粒含量、0.05 mm~0.002 mm粉粒含量、<0.002 mm黏

粒含量。

此项为可选监测指标。

7 监测方法

7.1 样品采集

7.1.1 采样工具

按 LY/T 1952 的规定执行。

GB/T 32740—2016

7.1.2 采样

土壤剖面调查样品的采集按 LY/T 1952
规定的方法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样品的采集按 NY/T1121.1
规定的方法进行,土壤混合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按 NY/T
1121.1规定的耕层混合

土样采集方法进行。

7.2 样品流转

按 HJ/T 166 的规定执行。

7.3 样品制备

按 NY/T 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

7.4 样品保存

按NY/T 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

7.5 样品测定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参见附录D。

8 质量控制

8.1 采样和制样质量控制

采样和制样过程应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预先确定样方和采样点的位置及数量,设计好样品编号,不应临时决定或随意更改;

——预先抽取10%的样点,采集双份平行样,以评估采样误差;

—不同类型样品的采集应分开进行,避免样品混淆和交叉污染;

——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装入容器并同时填写标签和采样记录;

— 样品容器和标签既不能污染土样也不能被土样污损;

——制样过程中土壤标签与土壤样品应始终放在一起,样品名称和编号不应改动;

——样品研磨过筛时应全部通过筛孔,不应丢弃任何没能通过筛孔的样品;

——进行土壤微量元素和污染元素测定的样品,应避免接触金属器具,使用木棒、玛瑙棒、玛瑙研钵

和尼龙筛处理样品;

——每处理一份土样后应擦(洗)净采样和制样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8.2 实验室质量控制

8.2.1 精密度控制

使用平行双样测定进行精密度控制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每批样品应做20%平行双样重复测定,平行双样在测定前可由分析者自行编入或者由质量控

制人员编入;当样品数量在5个以下时,平行双样应不少于1个;

——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落在方法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内为合格,当方法中没有给出允许

误差时,应按表10规定的允许误差执行;

——
当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低于95%时,当批样品应全部重新测定并再增加10%~20%的平行双

样,直至测定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5%。

GB/T 32740—2016

1 0 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

含量范围/(mg/kg)

最大允许相对偏差/%

>100

±5

10~100

±10

1.0~10

±20

0.1~1.0

±25

<0.1

±30

引自HJ/T 166。

8.2.2 准确度控制

8.2.2.1 土壤标准物质

使用土壤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控制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 土壤标准物质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

——土壤标准物质的背景结构、组分、含量水平应与待测样品近似;

——每批样品应同时测定土壤标准物质的平行双样,在测定的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测定值应落在

标准定值的不确定范围内,否则本批结果无效,应重新分析测定。

8.2.2.2 加标回收实验

当分析项目无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样品时,应用加标回收实验进行准确度控制。加标回收实验应

满足以下要求:

——应在每批样品测定前随机抽取10%~20%样品,与正常样品一同分析;样品数不足10个时,

加标样品应不少于1个;

——加标量视被测组分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可加入被测组分含量的0.5倍~1.0倍,含量低的可加

2倍~3倍,且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总量不应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

——加标浓度宜高,体积不宜超过原试样体积的1%,否则应进行体积校正;

——加标回收率在允许范围(见表11)内为合格;


当加标回收合格率小于70%时,应对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回收率的测定,并另增加10%~20%

的试样作加标回收率测定,直至总合格率大于或等于70%。

表11 回收率容许值表

浓度或含量范围/(mg/L或mg/kg)

回收率/%

<0.1

60~110

0.1~1.0

80~110

>1.0

90~110

容量及重量法

95~105

引自GB17378.2。

GB/T 32740—2016

8.2.2.3 质量控制图

按GB/T4091 的规定使用多次土壤标准物质测定数据绘制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
图),根据测定

值在控制图中的位置判断结果是否可靠:

——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之内表示分析正常,测定结果可靠;


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之外但位于上下控制线之内,表示分析结果虽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

应予以注意;

——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分析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

测定。

8.2.3 干扰处理

8.2.3.1 停水、停电、停气

发生停水、停电、停气等意外事件,影响到检测质量时,全部样品应重新测定。

8.2.3.2 仪器故障

仪器发生故障后,应使用相同等级并能满足检测要求的备用仪器重新测定;无备用仪器时,应将仪

器修复,检定合格后重新测定。

9 监测人员、设备和环境

9.1 人员

从事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经专业培训,具备基本的土壤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土壤监测和分析工作,并能够有效控制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

因素。

9.2 设备

仪器设备应定期保养维护和校准,由专人负责建立仪器档案,包括仪器说明书原件、验收调试记录、

各种原始参数记录、定期保养维护和校准记录以及维修和使用情况的记录。

9.3 环境

实验室应清洁整齐,其温度、湿度、微生物、通风、采光、供水、供电、振动、噪声、抗电磁辐射干扰、防

尘等环境条件应满足分析方法、分析仪器使用条件和分析人员安全的要求。

10 数据管理

10.1 元数据

按GB/T 20533 的规定描述。

10.2 分析数据结果表示

土壤监测数据应保留3位~4位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按 GB/T 8170
的规定执行。

平行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值表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值应按"未检出"报出,参与统计时可按

GB/T 32740—2016

1/2检出限计算。

10.3 异常数据的判别

对于超过平均值3倍标准差的异常数据,应复查检测过程,纠正过失误差或舍弃;未发现过失时,应
采用狄克逊(Dixon)检验法和格鲁勃斯(Grubbs)
检验法进行异常值检验,具体方法按 GB 17378.2 的规

定执行。

10.4 数据文档

10.4.1 场地记录文档

记录长期采样地的背景信息和管理信息,见附录B。

10.4.2 方法记录文档

记录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设计、采样方法、样品保存和前处理情况。

10.4.3 分析记录文档

记录分析测试条件、分析方法、精密度质控和准确度质控。

10.4.4 数据处理文档

记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以及数据转换步骤。

10.4.5 监测数据文档

记录最终野外观测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数据。

10.5 数据备份

长期监测的数据文档应同时进行纸质、光盘和硬盘备份,每年检查并更新备份数据一次,防止由于

存储介质问题引起的数据丢失。

GB/T 32740—2016

A

(规范性附录)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监测长期采样地的样方划分方式

简单随机划分

适用于地形起伏小、土壤理化特征均匀的长期采样地。将长期采样地按既定的尺寸划分成网格,每

个网格即一个样方;将全部样方按顺序编号,利用掷骰子、抽签或查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取多个号码,

其号码对应的样方即为将进行土壤监测采样的样方。对地形平坦开阔的草原、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可

沿对角线按 S 形进行样方布设,即沿长期采样地一条对角线按"S"

方间相距20 m 以上。

双向随机划分

适用于地形或土壤理化特征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变异的长期采样地。在长期采样地内垂直于变异

方向划分条带,将每个条带按既定的尺寸划分成相同数量的样方;在行列上利用随机法为每个采样区编
号,使每一行和列之间样方编号的排列次序不同(见图
A.1);每次按编号顺序选择相同编号的样方进行

土壤监测采样。

1

A.1 样方的双向随机排列

A.3 分区随机划分

适用于地形或土壤理化特征有显著变异的长期采样地。在长期采样地土壤背景调查和资料分析的
基础上划分不同的分区,使分区间有明显差异,且同一分区内的土壤、地形条件较为一致。在每个分区
内采用A.1 或 A.2
的方法划分和选择样方进行土壤监测采样。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根据地形分
区,按坡上、坡中、坡下不同的地形部位划分采样分区。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根据丘顶、丘间地、迎

风坡、背风坡划分采样分区。

A.4 系统网格法划分

适用于地形复杂,土壤理化特征变异情况不明的长期采样地。将1 hm²
样地划分为25个20 m×

20m 的样方,再将1个20 m×20m 的样方分成16个5 m×5m
的小网格(见图A.2),在全部样方上选

GB/T 32740—2016

择相同编号的小网格进行土壤采样。当样地面积变化时,根据具体面积和形状划分样方,但样方的数量

不应低于25个。

style="width:2.76671in;height:5.22654in" />

E 将1个1 hm²的

style="width:0.19997in;height:0.30008in" /> 个网格

E 将1个20 m×20 m的

网 格 分 成 1 6 个 小 网 格

A.2 按照系统网格法设计的样地结构和样方划分

A.5 样线法划分

适用于地形平坦,但土壤理化特征变异情况不明的长期采样地。根据长期采样地的形状和面积,设
置若干条等间隔相互平行的样线,样线间隔20 m, 沿样线每隔20 m 设 置 1 0
m×10 m 样方,采集土壤

样品(见图 A.3)。 最终采集土壤样品的样方数量应不少于25个。

style="width:4.1934in;height:3.74in" />

A.3 沿平行样线系统布点

GB/T 32740—2016

B

(规范性附录)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常用表格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常用表格见表 B.1~表 B.4。

B.1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

项 目

信息内容

样地名称

样地代码

监测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生态系统类型

地理位置

省(市/自治区)

四至范围:东至

南至

镇(乡) 村

西至

北至

样地有关图片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

样地建立时间、设计使用年数

样地面积及形状

自然地理

背景信息

气候

水文

植被

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坡 度 :

地貌类型:

坡 向 : 坡 位 :

母质或母岩

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名 称 :

动物活动情况

人类活动情况

土壤侵蚀情况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

其他信息

样地建立前的利用和管理历史、群落演替历史

样地建立后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土壤剖面特征

土壤采样分区设计图、土壤采样分区设计编码及说明

备注

GB/T 32740—2016

填写说明:

a)
生态系统类型:根据所在区域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填写,并指明是天然/人工生态系统;

b)
地理位置:四至范围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填写易于找到且长期存在的标志物和/或
边界所在的经纬度(经纬度格式为×××. ×××°);

c)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代表性描述是对观测场群落类型和位置的特征描述以及区
域代表性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可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文景观价
值评价、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等);选址说明是对样地内群落的代表性及选址考虑因素等
进行描述、说明;

d) 自然地理背景信息:

1)气候:包括气候类型、30年平均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10
℃积温、年

平均湿度、年干燥度等;气候类型按GB/T17297
的规定划分;年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为:

年干燥度= 0.16×(全年≥10℃积温/全年≥10℃期间的降水量)

2)
水文:包括所在水系、30年平均径流深、地下水位深度;对所在水系的描述按
SL 249 中对 水系的划分,并具体到所在水系的二级支流;

3)
植被:包括植被类型、群落名称、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各层优势种、各层高度等,植被类型
参见 E.1;

4) 地形地貌:参见 E.2;

5) 母质或母岩:参见 E.3;

6)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根据GB/T 1729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或《Keys
to Soil Taxon-

omy》填写;

7) 土壤侵蚀状况:包括侵蚀类型及侵蚀强度分级,按SL 190 的规定划分;

8)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包括病虫害、崩塌、泥石流、滑坡、雨雪、风暴、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人
类干扰事件,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危害程度以及补救措施等;

e)
样地建立前的管理方式:特别是人工林/草的栽种时间、历史管理措施等;草地放牧、刈割、施肥
等利用及管理历史;

f) 样地建立后的管理方式:各项利用及管理措施;

g) 土壤剖面特征描述按LY/T 1952 的规定进行。

B.2 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

项 目

信息内容

样地名称

样地代码

监测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湿地类型

1.浅海、滩涂湿地2.河流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湿地5.库

塘湿地

地理位置

省(市/自治区)

四至范围:东至

南至

镇(乡) 西至

北至

样地有关图片

GB/T 32740—2016

B.2 ( 续 )

项 目

信息内容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

样地建立时间、设计使用年数

样地面积及形状

自然地理

背景信息

气候

水文

植被

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貌类型:

母质或母岩

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名 称 :

动物活动情况

人类活动情况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

其他信息

样地建立前的利用和管理历史

样地建立后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土壤剖面特征

土壤采样分区设计图、土壤采样分区设计编码及

说明

备注

填写说明:

a) 生态系统类型:根据所在区域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填写;

b)
地理位置:四至范围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填写易于找到且长期存在的标志物和/或
边界所在的经纬度(经纬度格式为×××. ×××°);

c)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代表性描述是对观测场群落类型和位置的特征描述以及区
域代表性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可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文景观价
值评价、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等);选址说明是对样地内群落的代表性及选址考虑因素等
进行描述、说明;

d) 自然地理背景信息:

1)
气候:包括气候类型、30年平均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10
℃积温、年 平均湿度、年干燥度等;气候类型按GB/T17297
的规定划分;年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为:

年干燥度= 0.16×(全年≥10℃积温/全年≥10℃期间的降水量)

2) 水文:包括临近水体的水文要素、土壤排水情况和潜水等,参见 E.4;

3)
植被:包括植被类型、群落名称、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各层优势种、各层高度等,植被类型
参见 E.1;

4) 地形地貌:参见E.2;

GB/T 32740—2016

5) 母质或母岩:参见E.3;

6)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根据GB/T1729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或《Keys
to Soil Taxon- omy》填写;

7)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干扰事件,描述事件发生
时间、危害程度以及补救措施等;

e) 土壤剖面特征描述按 LY/T1952
的规定进行,侧重对潜育化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

况的描述。

B.3 荒漠生态系统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

项 目

信息内容

样地名称

样地代码

监测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荒漠类型

1.砂质荒漠2.土质荒漠3.砾质荒漠4.盐漠5.石漠

地理位置

省(市/自治区)

四至范围:东至

南至

镇(乡) 西至

北至

样地有关图片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

样地建立时间、设计使用年数

样地面积及形状

自然地理

背景信息

气候

水文

植被

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貌特征:

地表状况:

母质或母岩

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名 称 :

动物活动情况

人类活动情况

土壤侵蚀和盐渍化情况

沙丘类型:

侵蚀类型:

地表盐碱斑情况:

沙丘固定程度:

侵蚀强度: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

其他信息

GB/T 32740—2016

B.3 ( 续 )

项 目

信息内容

样地建立前的利用和管理历史、群落演替历史

样地建立后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土壤剖面特征

土壤采样分区设计图、土壤采样分区设计编码及

说明

备注

填写说明:

a)
地理位置:四至范围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填写易于找到且长期存在的标志物和/或
边界所在的经纬度(经纬度格式为×××. ×××°);

b)
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代表性描述是对观测场群落类型和位置的特征描述以及
区域代表性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可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文景观
价值评价、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等);选址说明是对样地内群落的代表性及选址考虑因素
等进行描述、说明;

c) 自然地理背景信息:

1)
气候:包括气候类型、30年平均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10
℃积温、年
平均湿度、年干燥度、年均大风天数、年均沙尘暴天数等;气候类型按GB/T
17297 的规定 划分;年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为:

年干燥度= 0.16×(全年≥10℃积温/全年≥10℃期间的降水量)

2) 水文:包括所在水系、地下水位深度;对所在水系的描述按 SL 249
中对水系的划分,并具 体到所在水系的二级支流;

3)
植被:包括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群落名称、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各层优势种、各层高度
等,植被类型参见 E.1,植被覆盖率、优势种和植被高度的记录按 GB/T 20483
的规定 进行;

4) 地形地貌:参见 E.2;

5) 母质或母岩:参见E.3;

6)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根据GB/T1729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或《Keys
to Soil Taxon-

omy》 填写;

7) 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状况:沙丘类型和沙丘固定程度按DZ/T0059
的规定划分;侵蚀类型 及侵蚀强度分级,按 SL190
的规定划分;地表盐碱斑情况参见 E.5;

8)
特殊灾害事件历史:包括病虫害、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干扰事件,描述事件发生时间、
危害程度以及补救措施等;

d)
样地建立前的管理方式:特别是人工林/草的栽种时间、防风防沙、固沙治沙措施等;草地放
牧、刈割、施肥等利用及管理历史;

e) 土壤剖面特征描述按 LY/T 1952 的规定进行。

GB/T 32740—2016

B.4 自然生态系统样地管理信息记录表

单位

代码

样地

代码

样地

名称

植被

类型

观测

年份

起始 观测

年份

观测

目 的

中国 土壤 发生 分类

土类

中国 土壤 发生 分类

亚类

母质

自然

灾害

病虫

人为

干扰

样地

管理

负责

记录

备注

GB/T 32740—2016

C

(资料性附录)

土壤动物的分类

C.1 概述

由于土壤动物体形大小不一,各类群的小生境也有显著差异,按体形大小将土壤动物大体上分成

四类。

C.2 大型土壤动物

体长在2 mm
以上,可用手拣法采集的动物,主要包括蜈蚣、马陆、蚯蚓、大型拟蝎、蜘蛛、贝类、端足

类、鼠妇和大中型昆虫。大型土壤动物靠肉眼识别,或需要通过制作标本后进行鉴定。

C.3 中小型节肢动物

体长在0.2 mm~2.0mm
之间的节肢动物,主要包括小型拟蝎、螨类、少足虫、原尾虫、跳虫、双尾

虫、蚂蚁、小蜂和小型甲虫。通过
Tullgren漏斗法(又称干漏斗法)将中小型节肢动物从土壤中分离出

来,然后按要求将各类动物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

C.4 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

体长在0.2 mm~2.0 mm
之间的湿性中小型土壤动物,主要包括涡虫、线虫和熊虫。通过

Baermann
漏斗法(又称湿漏斗法)将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然后按各类群的特点制

备标本,进行观察鉴定。

C.5 微小动物

体长在0.2 mm
以下的动物,主要包括变形虫、鞭毛虫、纤毛虫和小型轮虫。微小动物可进行活体

观察或将土壤样品风干,以定量稀释培养法得到活体标本,然后制片在显微镜下鉴定。

GB/T 32740—2016

D

(资料性附录)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分析方法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分析方法见表 D.1。

D.1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分析方法
览表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方法来源

阳离子交换量

乙酸铵交换,蒸馏-容量法(酸性与中性土壤)

氯化铵-乙酸铵交换,蒸馏-容量法(石灰性土壤)

LY/T 1243

交换性氢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

LY/T 1240

交换性铝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

LY/T 1240

交换性钙

乙酸铵交换,EDTA络合滴定法

乙酸铵交换,AAS*

LY/T 1245

交换性镁

交换性钾

乙酸铵交换,火焰光度法

LY/T 1246

交换性钠

铵态氮

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

HJ 634

氯化钾浸提,流动分析仪法

![](http://public.host.github5.com/media/fengmian.png) #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2740-2016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 ](https://siduwenku.com/view/87206?f=2023)进一步学习 # 联系我们 [DB6301-T 3-2023 地理实体数据规范 西宁市.pdf](https://github5.com/122781)